0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的译文【实用20篇】

浏览

2746

文章

213

篇1:精卫填海译文 精卫填海文言文译文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精卫填海》的翻译:炎帝的小女儿,名为女娃。有一次,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身为精卫鸟。精卫鸟常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精卫填海的传说出自《山海经》。

《精卫填海》的原文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注释:

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溺:溺水,淹没。

故:因此。

为:化为,成为。

堙:填塞。

《精卫填海》的故事

相传炎帝有个小女儿叫女娃,非常活泼美丽,有一天女娃去东海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象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远不回来了。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像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过故人庄译文及注释 过故人庄原文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过故人庄》译文:老伙计准备丰盛的饭菜,请我去他的农场做客。绿树成荫,环绕着村庄,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城郭外隐隐若现。推窗对着农场的菜园,喝着酒,聊着农事。我还会在九九重阳节来临的时候来这里看菊花。

《过故人庄》注释

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至:到。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斜(xié):倾斜。另有古音念xiá。

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还(huán):返,来。

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过故人庄》原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自相矛盾的译文是什么 自相矛盾的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自相矛盾”的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一开始就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使用什么样子的矛都没有办法去刺破它,因为它坚不可摧。”接着他又开始夸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也很锐利,不管用什么盾也不能不被它被它刺破。”于是就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楚国人就一句话都没有说了。大家都开始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要实事求是,你要是做事情或者说话都前后抵触,自圆其说,是很难交到朋友的,在生活中也是寸步难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cache的中文译文

全文共 112 字

+ 加入清单

cache中文译名为高速缓冲存储器(快取记忆体),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原意是指存取速度比一般随机存取记忆体快(ram)一得快的一种ram,一般来说,它不像系统主记忆体那样使用dram使用昂贵但更快的技术sram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元日古诗译文和作者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1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景象的诗。这首诗是王安石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的新年所作的。抒写了诗人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2

《元日》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翻译:爆竹声声中,一年就要过完了,春风带来暖意,饮起了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

3

这首诗中诗人抓住爆竹声、饮屠苏酒、贴桃符这三个新年习俗描写了元日时热闹欢乐、喜庆的新年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变法改革充满了信心和积极乐观的情绪。

4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击破了赵国的长平军,又进兵包围赵首都。信陵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给魏王和公子书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却怕秦国报复而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双方的态度。

一个隐士,大梁夷门的守门人侯嬴向信陵君献计:“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进出魏王的卧室,作一番努力能把兵符偷出来。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了三年,从魏王以下想求人为她父亲报仇,但没有找到。于是如姬对公子您哭诉,您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姬想为您去死都在所不辞,不过没有机会罢了。您只要一开口求她,她一定会答应。那么拿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可以向北援救赵国,向西打退秦军,这是王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求如姬,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

公子又听从侯生的计策,带原隐居在屠市中当屠夫的朱亥一起去。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合上兵符,仍怀疑这件事,抬头看着公子说:“我现在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你单车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想不听从。朱亥袖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掌管了晋鄙的军队。然后挑选得精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解围而去,于是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谁伴明窗独坐全诗翻译 谁伴明窗独坐译文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谁能陪我在月下独坐窗边呢?只有我的影子与我相伴。把灯熄灭,准备睡觉的时候,那影子也抛弃了我躲开了。无奈啊,无奈!好一个惶恐不安的我。

《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宋·向滈

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恓惶的我。

赏析

词的第一句中的“谁伴”二字,突出了作者在窗前灯下为孤独而久久苦恼的情态,由“谁”字发问,便把读者引向对形象搜索与寻求。第四句中的“影儿把人抛躲”,衬托出了自己孤独与寂寞的心情。整首词构思新颖,影儿的恰妙运用,将作者羁旅时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向滈作品

1、《踏莎行》

万水千山,两头三绪。凭高望断迢迢路。钱塘江上客归迟,落花流水青春暮。步步金莲,朝朝琼树。目前都是伤心处。飞鸿过尽没书来,梦魂依旧阳台雨。

2、《如梦令·野店几杯空酒》

野店几杯空酒。醉里两眉长皱。已自不成眠,那更酒醒时候。知否。知否。直是为他消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富贵不能淫全文及译文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富贵不能淫全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您没有学习礼仪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山市》 译文及注释

全文共 2114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同几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一座孤零零塔耸立起来,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觑,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山市。不到一会儿,只见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有像厅堂一样的,有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忽然,一阵大风刮起,空气中的尘土之大,城市变得隐隐约约。接着,风停了,天空又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全都是大开着的;每一行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

一层层地指着数,楼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才如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数,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没法计算层次了。楼上的人往来匆匆,有靠着的,有站立的,形态各不一样。过了一会,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楼一样了,又渐渐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间又只像拳头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又听说有起早赶路的人,看见山上有店铺集市(人来人往),和人世间没有两样,所以又叫“鬼市”。

注释

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奂山: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

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

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

然数年恒不一见: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然,但是。数年,许多年。恒,经常。

同人:共事的人或志同道合的友人

饮:喝酒。

青冥:青天,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念:想。

禅院:佛寺。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无何:不久,不一会儿。

碧瓦飞甍: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飞甍:两端翘起的房脊。甍,房脊。

始悟: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未几:不久,不一会儿。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

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连亘:连绵不断。

居然城郭:竟然变成一座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中有楼若者:其中有的像楼。

堂若者: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坊若者:有的像牌坊。坊,街巷、店铺。

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以:用。

莽莽然: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一片迷茫。

依稀:隐隐约约。

既而:不久。

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乌,同“无”。

危楼:高楼。危,高。

直接:连接。

霄汉:云霄与天河。

窗扉:窗户。

皆:都。

洞开:敞开

裁如星点:才像星星那么小。裁,通“才”,仅仅。

黯然缥缈: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又作“飘渺”。

而:然后。

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或:有的人。

凭:靠着。

不一状:形态不一。

逾时:过了一会儿。

倏忽:突然。

遂:终于。

人烟市肆:人家和集市。市肆,集市。肆,店铺。

孤:孤零零。

耸:耸立。

惊疑:惊奇,疑惑。

碧:青绿色。

同人:同业朋友。

然:但是。

数:几。

明(出自文中“则明渐少”):光亮。

行(出自文中“又闻有早行者”):赶路(另一说行也为走的意思)

与世无别: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

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孤塔耸起:意思是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

通假字

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只有,刚刚。

乌:乌通“无”,没有。

词类活用

故又名“鬼市”云(名:叫,称。名词用作动词)。

窗扉皆洞开(洞:像洞一样,名词作状语)。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名词作状语。依次译为:城市中有像楼台的,有像厅堂的,有像牌坊的)。

楼渐低(低:降低。形容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

恒:

古义:常常,经常。

今义:持久,普通。

顾:

古义:看。

今义:注意。

念:

古义:1.思考、思虑2.惦念、怀思3.诵读

今义:1.想念2.读.

悟:

古义:明白。

今义:了解。

始:

今义:开始。

危楼:

古义:高楼。危,高耸。

今义:危险的楼。

直接:

古义:一直连接到。

今义: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黯然:

古义:1.黑色的样子2.暗淡无光的样子3.神情沮丧的样子4.和谐顺利的意思。

今义:1.阴暗的样子2.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

层次:

古义:层数。

今义:说话、作文的次序。

睥睨:

古义: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亦称女墙。

今义:眼睛斜着向旁边看,形容傲慢的样子。

居然:

古义:竟然。

今义: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

(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连词,但是,然而(表转折)。

(原文:尘气莽莽然)助词,……的样子。

(原文:居然城郭矣)尾词,副词后缀。

数:

(原文:见宫殿数十所)量词,几,几个。

(原文: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动词,计数。(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多。

(原文: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有想楼台的,有想厅堂的,有像牌坊的。

无何:

古义:不久,一会儿。

今义:没有什么。

以:

(原文:以亿万计)用,(形容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答谢中书书翻译 答谢中书书译文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原文为: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文可翻译为: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论语12章的翻译 论语12章的译文翻译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第十二章的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塞下曲 卢纶全文意思 塞下曲 卢纶 古诗译文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塞下曲》的译文:没有月亮的夜晚,大雁向着高空远去。单于的军队在夜晚悄悄潜逃,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全诗描绘了战士们在边塞征战的场景,表达了边塞战斗的艰苦以及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塞下曲》的全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的赏析

全诗前两句描绘了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前两句写敌人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塞下曲》的创作背景

作者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钱塘湖春行译文 钱塘湖春行怎么翻译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钱塘湖春行》的译文如下: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才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诗中的“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此诗写杭州西湖,作者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题秋江独钓图拼音版 题秋江独钓图古诗译文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yì suō yí lì yì piān zhōu,yí zhàng sī lún yí cùn gōu

一蓑一笠一扁舟 , 一丈丝纶一寸钩。

yì qǔ gāo gē yì zūn jiǔ,yì rén dú diào yì jiāng qiū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译文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

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赏析

《题秋江独钓图》是清代诗人王士祯早年应朋友邀请《秋江独钓图》题诗的一首题画诗,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相见欢朱敦儒翻译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译文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独自一人登上了金陵古城的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夕阳西下,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奔流不息。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够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作者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作者的直观感受,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唐才子传柳宗元传译文 唐才子柳宗元传全文翻译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在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行走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侧哀婉。

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怎么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之后,便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便自己出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只要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为成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将他的妻子和儿子护送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上 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文言文译文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如下: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出游到东海,淹死了没有回来,因此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飞到西山去叼小石头和小树枝,用来填塞东海。

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文言文原文如下: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注释:

1、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2、少女:小女儿。3、溺:溺水,被淹死。4、故:因此。5、堙:填塞。

“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着精神而抛洒热泪。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琵琶行序言翻译 琵琶行序言译文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次年秋天,有一天,我在湓浦口给一个朋友送行,晚上听见船上有人弹琵琶。听到这声音,铮铮铿锵,有京都流行的韵味。问及此人,原来是长安的一位歌女,曾向穆、曹二人学琵琶。随后年老的时候,脸上尽是风霜,嫁给了商人为妻子。就这样,命人摆弄着酒菜让她快快乐乐地弹奏。弹琴之后,她有些忧郁的样子,自言自语地说起了少年时的欢乐之事,至今漂泊无依无靠,面容憔悴,在世界上漂泊。本人从京调到外地工作已经两年了,心中一直认为没有什么,直到今天被这人的话感动了,那天晚上才有被降职的苦楚。所以写了一首长诗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节选: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意思翻译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赏析

诗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诗的首句描写的是农村妇女的劳动场面,次句指家里的每个人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赞美了儿童喜爱劳动的美德。全诗看似平常,却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译文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意思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意思是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这句话出自《魏王欲攻邯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魏王欲攻邯郸》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之后,半路上就返回来,还没来得及舒展衣服皱折,也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